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下午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,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。“總書記的重要講話,為繼續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注入了強勁動力,為遼寧乃至東北經濟高質量發展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。”全國“兩會”期間,全國政協委員、遼寧省政協副主席、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。
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?劉中民說,新質生產力的新不完全是新舊的“新”,更多的是創新的“新”,質就是指的高質量。認識到這一點,就不能將新質生產力簡單地理解為新的產業創造的生產力,它至少包含三個主要方面:轉型升級后的傳統產業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。貫穿這三類產業的核心就是科技創新,產業特征就是高質量、高效能、高科技。
“之所以提出新質生產力,與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和民族振興的大目標密切相關。”劉中民認為,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,既是當務之急,也是長久之計。“我是能源化工專業出身,近來研究了很多國家能源化工發展的戰略問題。我認為我們現在處于能源革命、工業革命、科技革命和人工智能互相疊加的一個大變革的初期,這是世界大趨勢,要順應這個大趨勢,走創新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。”
劉中民表示,不能將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產業特別是傳統的制造業對立起來。制造業是基礎產業,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物質基礎,沒有制造業為基礎很難形成新質生產力。但是傳統產業也要轉型升級、提高質效,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,在轉型升級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。
劉中民表示,在大力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同時,要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,還要緊跟世界發展大趨勢關注未來產業,這樣才能確保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。“不管是傳統產業、新戰略產業,還是未來產業,都應順應人工智能和數字化的大趨勢,這是個融合的過程。”
劉中民還特別強調,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就是人才。“人才是最根本性的,以人為本,實際上就是把人放到最重要的位置,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。近年來,遼寧人口和人才出現了回流現象,應該完善政策,吸引更多人到遼寧創新、創業和投資興業。”